首页 >  数字货币 >  正文
探索转型金融新赛道 高碳行业迎升级契机
发布日期:2022-08-10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2022年研究工作电视会议提出,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

转型金融概念的提出,让碳密集型企业看到了向低碳转型发展的希望。业内人士认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助力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转型金融的出现或将丰富绿色金融内涵,与之形成互补,为“双碳”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然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撰文指出,目前国际上对转型金融逐步开始形成共识,但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概念界定、分类标准,而且可赋予不同国家灵活性。为此,需要在现有绿色金融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转型金融,围绕“30·60目标”要求,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转型金融概念、标准、分类和考核、管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更好推动“30·60目标”的实现。

碳密集企业转型进行时

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央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工具,分别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308亿元、134亿元,其中碳减排贷款带动年度碳减排478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近日,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中谈到,在助力减碳过程中,有很多企业会衍生出巨大的融资需求,其中包括存量客户中碳排放比较高的企业,要面临逐渐压降碳排放的问题。

“当前,全球高碳产业存量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市场需求还没有‘达峰’。为了实现低碳转型目标,高碳行业企业转型时将面临包括经营压力、技术局限、缺少足够政策支持、管理滞后和人才短缺等挑战。”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助理总经理方怡向分析道。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认为,高碳行业企业在“双碳”背景下估值面临下降风险,受投资者风险的谨慎情绪影响,融资渠道出现收窄;并且,当前ESG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对高碳行业企业信息披露程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地,ESG表现不佳的企业融资面临更多困难。“高碳行业企业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工作,但这些投资具有长周期性与不确定性,金融产品缺乏有效供给。”

较之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正是应用于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的行业、企业、项目和相关经济活动。从绿色发展和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转型金融的落地迫在眉睫。

此前,2021年央行组织全国23家主要银行开展第一阶段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据央行介绍,该轮测试针对火电、钢铁、水泥三个高碳行业,考察碳排放成本上升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参试银行持有的相关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如果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企业不进行低碳转型,在压力情景下,企业的还款能力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刘建军坦言,针对碳密集型企业,银行要时刻关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转型过程,对银行也是很大的挑战,银行也需要防范好自身的风险。

谈及在支持高碳企业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方怡向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银行要警惕高碳资产的物理风险,即气候变化引起干旱、洪涝、热浪、海平面上升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强度上升导致信贷客户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加速折损、项目运营维护成本增加、生产减产等;银行还要注意高碳资产的转型风险,即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包括公共政策变化、技术升级迭代、环境权益市场化价格波动和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风险。

此外,方怡向认为,银行还可能面临连带责任,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研究明确贷款人的环境法律责任,商业银行若对抵押品采取措施并取得所有权,则可能需要对抵押物场地或设施造成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从而对商业银行造成直接损失;声誉风险也是银行需要注意的,若银行因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不完善、审查不严格而导致贷款企业发生环境和社会风险,则会对贷款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影响。

转型金融专业能力建设有待提升

转型金融的覆盖面广,作用周期长,实施难度大。据估计,全球企业脱碳成本约占全球GDP的5%。方怡向提示称,转型金融面临风险收益不确定性难题。“向净零碳经济转型需要大量前期投资,但回报仅在未来实现,高碳企业转型具有长周期性与不确定性,金融机构难以对企业未来的长期表现做出判断。”

如何甄别企业是否能实现高碳排放转型?方怡向认为,高碳企业低碳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从战略层面、技术研发储备层面、经营策略、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深度变革。方怡向建议,可以通过核对企业低碳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专利、专家人才、工艺设备的储备情况,查看企业内部如何监督落实转型计划的治理机制,对企业碳排放历史数据核算和盘查等方式,对企业是否真正进行低碳转型、转型情况如何,进行核实。

汪惠青补充道,目前企业碳排放、碳足迹等相关信息尚没有统一的数据收集平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为高碳行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信息不对称现象依旧存在。

方怡向认为,金融机构在开展高碳企业低碳转型金融支持业务过程中,对于高碳企业低碳转型的技术路径分析、工艺清洁改造、设备升级成本收益核算、高碳企业环境风险压力测试、ESG风险评估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工程类、环境类等技术专家,而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缺少工程、技术类专家储备。“下一步,针对上述薄弱环节,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加强转型金融专业能力建设,实现转型金融业务管理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

对于接下来落地转型金融,汪惠青建议,一方面,要全面构建转型金融发展管理机制,包括多维度构建有效的数据采集与管理体系;借鉴外部成熟方法论并利用行业专家资源提高环境风险传导路径刻画精准度;探索适合自身业务发展模式的环境气候风险分析方法和模型工具。

另一方面,要优化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包括探索提供更多类型的转型融资产品,如拓展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供应链融资等;加强‘政银企’沟通合作,协助高碳行业企业客户制定适合其特点的应对气候风险战略方案,对优质客户和项目实施差异化政策支持;及时研判高碳‘棕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相关行业的信贷政策,并在授信审批、利率定价、风险控制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

探索转型金融新赛道 高碳行业迎升级契机